關(guān)于上述表格中涉及的具體案例,讀者們可以仿照徐國棟教授在《羅馬法與現(xiàn)代意識形態(tài)》中的案例分析法進行自行研究。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下面我將介紹《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譯本中的人名注解問題。個人覺得何勤華先生組織的注解做得恨不詳細,對于一些工具書(如《辭海》、《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查不到的人名解釋得太簡單了。大家都是搞人文科學的,因此我對地名沒有作過多計較,主要只談人名問題,詳解如下:
。ㄒ唬⿵闹凶g本第46頁開始看。對注解14,我認為弗羅倫丁(Florentinus)是公元222年前后活躍的古羅馬法學家;對注解19,我認為保羅大致死于公元222年;對注解26,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拉克坦西(Lactantius,260—330),基督教護教士,被譽為’ 基督教的西塞羅’, 拉丁教父中著作流傳最廣的一位,著有《天父的工程》(304—310寫成)、《神圣教規(guī)》、《論迫害者之死》等作品,他的思想為古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基督教帝國奠定了基礎(chǔ)”(又見該書第314頁注解2);對注解37,我認為通說譯為“羅得島的安德羅尼柯”,他是約前1世紀的逍遙派學者;對注解32,我要提醒讀者的是,狄奧.克里索斯登(Dion chyrysostom)的生平在該書第101頁注解24中得到了詳細詮注;對注解33,我想指出的是,阿那克薩克斯生活在前356—323年間;對注解36和37,我指出查士。↗ustin,約100——約165)是基督教第二代護教士,以雄辯而聞名。查士丁可算是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哲學家。在接受基督教前,他遍尋智理,對希臘哲學認識很深,特別是當時的柏拉圖主義。因此他日后所寫的兩卷《辯道》(Apology)不單對當時對基督教的攻擊有效地處理,更將基督教的信仰清楚并具哲理思辨地表達出來。他第一卷的《辯道》是寫給羅馬皇皮雅斯大帝的。他向皮雅斯解釋,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是無神論者,并以為他們不道德,完全是一種誤解。他向這位皇帝陳述基督徒所信的神是獨一的真神,他們的信仰比當時民間的迷信如何更合乎理性。同時他更以基督徒嚴謹清潔的生活,以表示基督徒在道德上實高于非信徒。他針對猶太人而寫的《與猶太人特里豐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使人驚異他對舊約圣經(jīng)深邃的掌握。猶太人特里豐表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兩大原因,乃在于基督徒不守摩西的律法,更有甚者就是他們竟以一個人--耶穌--作為神來尊奉。查士丁于是以舊約圣經(jīng)為基礎(chǔ),向特里豐解釋摩西的律法及先知的講論如何在基督身上成全,并且以基督的教訓(特別是登山寶訓為總結(jié)),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與猶太人特里豐的對話》的確極具說服力。特里豐與查士丁是同時代的人;對注解38,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摩西.邁摩尼德斯(1135—1204),西班牙出生的猶太哲學家,醫(yī)生,中世紀最偉大的猶太學者。他認為:盡管君主國的有用性和正當性值得質(zhì)疑,猶太國家合適的統(tǒng)治最終是君主制統(tǒng)治。那樣的統(tǒng)治是由世俗的和神圣的兩把劍組成。每一種統(tǒng)治也必然包含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的要素。在世俗混合統(tǒng)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摩西一類的人物;摩西是統(tǒng)治以色列的第一個王者。在神圣統(tǒng)治中居最高地位的是一位先知。”(轉(zhuǎn)引自《政治哲學史》上冊,[美]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主編,李天然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對注解48,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亞歷山大的克雷芒(Clemens Alexandrinus,約150一約215),基督教希臘教父,生于雅典的異教徒家庭,曾加入神秘宗教,后到處游學,在亞歷山大接受潘代努(Pantaenus,?——約190,古代基督教學者)的影響而皈依基督教,并在潘代努之后繼任亞歷山大教理學校校長。克雷芒認為,哲學是歸向基督的預(yù)備,古代先哲都曾受圣靈感動而有深知睿見?死酌⒗^承并發(fā)揚了亞歷山大學派寓意釋經(jīng)法傳統(tǒng),主張圣經(jīng)的字句后面隱伏著更深的含義。他的主要著作有《給新受洗的人》、《對希臘人的勸勉》、《導師基督》和《雜記》等”;對注解49,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伊皮法紐(Epiphanius),盛年約在公元四世紀,著名的諾斯替主義者。習慣上被稱之為撒拉米的伊皮法紐(Epiphanius of Salamis),是最后一位對諾斯替派的思想進行廣泛論述的哲學家,宗教學家”。
。ㄈ⿵闹凶g本第101頁開始看。對注釋6,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安提阿大王,也作安條克三世(前242~前187年) ,別名安條克大帝(Antiochus the Great),塞琉西王國國王。在平定小亞細亞總督阿凱夫斯的叛亂(前213年)后,他發(fā)動東進戰(zhàn)役(前212~前205年),一直打到印度。與亞美尼亞逐步建立和平的同盟關(guān)系,并繼續(xù)對拒不投降的安息(Parthia)和大夏(Bactria)用武。托勒密四世(Ptolemp IV)死后,安條克與馬其頓的君主腓力五世訂立密約,瓜分托勒密帝國除埃及以外的領(lǐng)地,安條克獲得南部和東部的土地,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前202?年)。后來他出兵埃及,最后于前195年締結(jié)和約,取得了敘利亞南部和小亞細亞的領(lǐng)土。他允許迦太基的漢尼拔(Hannibal)到他的宮廷,此舉引起羅馬方面的不滿,他為了保護埃托利亞同盟而與羅馬動武,在馬格內(nèi)西亞(Magnesia)戰(zhàn)役中被羅馬軍隊徹底打。ㄎ髟189年),被迫放棄了歐洲、小亞細亞西部,但仍保有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及伊朗西部地區(qū)。安條克最后在蘇薩附近強索貢品時被人刺殺”,也見該書第417頁注釋21;對注解15,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斐羅斯特拉圖(Philostratus,大斐羅斯特拉圖),古希臘傳記作家,在公元2世紀續(xù)寫了《名人傳》”;對注解15,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安波羅尼,(Apollonius,通說譯作阿波羅尼,(約前262~約前190),生于愛奧尼亞(今土耳其 Antalya),卒于埃及亞力山卓。繼歐幾里得后,最重要的希臘幾何學家,著有《圓錐曲線》(Conics)。他在年輕時即到亞力山卓隨歐幾里得的學生研習幾何學,并一直在該地任教。他的其它生平限于史料,多半不詳,只能從他所著《圓錐曲線》的序頁與時人一些記載,略知一二。《圓錐曲線》全書共八冊,只有前七冊傳于世。今日大家熟知的 ellipse(橢圓)、parabola(拋物線)、hyperbola(雙曲線)這些名詞,都是他所發(fā)明的;不過他對這些二次曲線的定義大不同于現(xiàn)在高中數(shù)學課本的方式,而是將這些曲線一統(tǒng)為平面在圓錐面上的截痕(線),這也是圓錐曲線一詞的由來!秷A錐曲線》的前四冊,除了少數(shù)他自己的結(jié)果外,大部分是歐幾里得或之前的幾何學家已經(jīng)知道的基本性質(zhì),他只是將這些材料整理得更完備。不過五到七冊,則是他獨創(chuàng)的天才之作,他討論這些曲線的法線,并由此決定曲率中心,并得到這些曲線的 evolute(漸屈線)。除了《圓錐曲線》,據(jù)(Pappus)說他還曾經(jīng)寫下其它重要的幾何著作,今天我們大部分得透過10世紀回教數(shù)學家的記載來追索它們。他的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為希臘天文學打下數(shù)學基礎(chǔ),使用幾何模型來解釋行星運動,熟練地運\用偏心圓 (eccentric) 與周轉(zhuǎn)圓(epicyclic) 運動來分析行星的運行。另外,他還曾經(jīng)討論平行光線聚焦的光學問題。說明應(yīng)使用拋物面鏡而非時人所相信的圓球鏡,才能取得聚焦的效果”;對注解18,我對其生平進行了補充:“通說譯為尤美尼斯(Eumenes,公元前362—前316),亞歷山大的部將”; 對注解27,我對其生平進行了補充:“通說譯為萊喀古士(Lycurgus,約前396—前325,一說前八世紀斯巴達締造者),古希臘斯巴達的演說家和立法家”; 對注解33,我對其生平進行了補充:“蘇東尼,又譯為斯維都尼亞(Suetonius,70—160),古羅馬克勞迪大帝時的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十二帝王傳》”;對注解34,我對其生平進行了補充:“維雷烏斯,又譯為維利尤斯.帕特丘拉斯(Velleius Paterculus),古羅馬時期的希臘歷史學家,著有《簡明的羅馬史》”,也見該書第439頁注釋1;對注解35,我對其生平進行了補充:“馬羅波都,又譯為馬羅博杜斯(Maroboduus), 日耳曼國王,曾建立起其個人對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大約在公元前9年前后,他曾率領(lǐng)馬科曼尼人離開他們在美因河流域的家園,遷往波希米亞定居下來。他以波希米亞為基地,征服了散處于易北河與維斯杜拉河之間的許多日耳曼族,包括塞姆農(nóng)人、倫巴底人和盧基人(Lugii)。但在公元17年時,切魯西人與一些馬科曼尼人里應(yīng)外合,對馬羅博杜斯發(fā)動進攻,推翻其統(tǒng)治,并把他驅(qū)逐到羅馬帝國境內(nèi)!睂ψ⒔36,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狄奧多拉斯(Diodarus Siculus),即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Διόδωρος Σικελιώτης)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著有世界史40卷,存世15卷。據(jù)狄奧多羅斯自述,他生于西西里的 Agyrium(今 Agira)。除了他自己的著作 Bibliotheca historica,古文獻中關(guān)于其生平活動鮮有記載。只有耶柔米在 Chronicon(《紀年史》)中亞伯拉罕1968年(前49年)下記有:“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希臘歷史作家,享盛名”。其作品的英譯者 Charles Henry Oldfather 則提到古 Agyrium 留下的僅有的兩塊碑銘中的有一塊(I.G. XIV, 588)即“狄奧多羅斯,阿波羅尼奧斯之子”的墓志。狄奧多羅斯著有世界史 Bibliotheca historica(《歷史叢書》)四十卷,共三部分。首六卷按國別分別介紹古埃及(卷一)、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塞西亞、阿拉伯(卷二)、北非(卷三)、希臘及歐洲(卷四至卷六)的歷史與文化。第二部分(卷七至卷十七)記述自特洛伊戰(zhàn)爭以來下至亞歷山大大帝的世界歷史。第三部分(卷十七以后)記述亞歷山大以后的繼業(yè)者至前60年或前45年愷撒發(fā)動高盧戰(zhàn)爭。(狄奧多羅斯如他在他著作的開篇曾說要寫高盧戰(zhàn)爭,但結(jié)尾已散佚,所以他是否談到高盧戰(zhàn)爭并不清楚。有跡象表明,前60年后,他因年邁而不再寫作。)他以 Bibliotheca 作為書名以表明此書乃是綜合各種史料集結(jié)而成。他提到曾征引的著者有赫卡泰戊斯(Hecataeus of Abdera)、克特西亞斯(Ctesias of Cnidus)、埃福羅斯(Ephorus)、泰奧彭波斯(Theopompus)、en:Hieronymus of Cardia、薩摩斯的杜里(Duris of Samos)、en:Diyllus、菲利斯托斯(Philistus)、提麥奧斯(Timaeus)、波利比奧斯及波希多尼!
。ㄋ模⿵闹凶g本第120頁開始看。對注解5,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伊利安(也作艾利安、克勞狄烏斯•埃利亞努斯,claudius aelianus,175-235)。古羅馬時期的希臘作家兼修辭學教師,雄辯家,其著作包括《論動物本質(zhì)》(De Natura Animalium)。提及母獨角獸的存在,還提及卡托布雷帕斯(Catoblepas),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食草生物,體型如人們飼養(yǎng)的公牛一般大小,長著濃厚的鬢毛,目光狹隘,眼睛里充滿血絲,粗糙的眉毛。在埃里亞努斯的描述中,該生物的目光并不致命,但是它呼吸出的氣體是劇毒,因其總是以劇毒植物為食。根據(jù)后人的猜測,他所描述的生物極有可能是角馬/牛羚,一種南非產(chǎn)的象牛一樣的大羚羊。他還著有《歷史雜記》”;對注解13,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塞米勒米斯(Semiramis),傳說中的亞述帝國女王,原型是公元前九世紀亞述王沙姆什•阿達德五世(Shamshi Adad V,在位公元前823年~公元前811年)的王后,在其子阿達德•尼拉里三世(Adad Nirari III,在位公元前810年~公元前783年)繼位初始攝政”;對注解15,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克來阿克斯,也作克利爾庫斯(Clearchus ,前5世紀中葉出生——前401年間活躍),追隨小居魯士遠征的希臘將領(lǐng)斯巴達人,后來被波斯總督提薩佛涅斯殺害!睂ψ⒔16,我對其生平進行了擴充:“格留斯(也作奧拉斯•哲利阿斯,Aulus Gellius,公元2世紀活躍),古羅馬作家、法學家,拉丁語語法權(quán)威,著有《阿提卡夜話》”;對注解19,馬利亞斯,通說譯作馬略(Gaius Marius ,約公元前157~前86),古羅馬統(tǒng)帥,政治家,很多工具書里均有記載;對注解20,赫里奧多拉斯(Heliodorus,公元3世紀活躍),古希臘浪漫傳記作家,著有《埃修匹加》(又譯作《伊昔歐比亞人的故事》);對注解23,卡里斯特拉圖(Callistratus,公元4世紀活躍),雅典人,古希臘雄辯家、政治家,曾被馬其頓國王帕迪卡斯三世來改革馬其頓的經(jīng)濟和稅收系統(tǒng);對注解24,魯提利烏斯(也作P.魯提里.魯弗斯,Publio Rutilio或 Rutilius Rufus,前118—前105年間活躍),古羅馬法學家;對注解25,提摩克拉底(Timocrates),古希臘政治家,曾與德摩斯提尼辯論,一個是羅得島人,曾被波斯派往希臘游說那些反對斯巴達的希臘城邦組成反斯巴達的同盟。還有一個是雅典人參加簽訂尼西阿斯和約(前369),及五十年同盟條約(前372)。